首页/高考资讯/强基计划/强基计划灵魂三问:强基计划机会多不多?强基计划专业怎么样?怎样对待?

[强基计划]强基计划灵魂三问:强基计划机会多不多?强基计划专业怎么样?怎样对待?

强基计划 2020-11-26 09:06 高考志愿帮整理

2020年强基计划落幕已久,今天前途问鹿App团队就根据往年高校自主选拔趋势,预测一下今年强基计划招生的特点。

招生专业比想象得多

1引领作用≠专业范围“强基计划究竟会在哪些专业招生?”恐怕这是强基计划中,学生和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了。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立足于教育部官方文件来看:

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要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建立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新形势要求和招生情况,适时调整强基计划招生专业。

此前也看到过很多人把强基计划招生专业“简单粗暴”的解读为:只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实际上这是非常片面而且错误的解读,对于想要报考强基计划的同学来说,这可以说是非常严重的误导。要注意的是,教育部官方文件原文表述为“重点在····招生”,而不是“只在···专业招生”,看似相近的表述,实际上却天差地别。可以看到(文件中黑丝字体部分),强基计划的定位是要为国家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包括但不限于: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那么,数、理、化、生、史、哲、古文字这些专业是否能够完全覆盖国家战略所需人才呢?显然是不能的。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新能源科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生物制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智能电信、智能制造、智能医学、航空航天、飞行器设计与制造等等“新工科”专业都应属于国家重大战略人才培养范围,与其它专业相比,这些专业领域更需要选拔和培养一批拔尖人才。所以,目前升学君对于强基计划招生专业,仍持乐观态度。至于《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中所例举的这几个基础学科专业,实际上只是要突出这些专业在强基计划招考中的“引领作用”,并不代表强基计划实际招生范围。2高校招生方式已变我们认为强基计划招生专业要比多数人认为的更多,除了人才选拔培养需求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目前很多头部名校都实行“按大类招生”。近些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高校原有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难以满足社会对顶尖人才需求。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高校按大类招生应运而生。大类招生是指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合并为一个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经过1~2年的基础学科培养,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目前,按大类招生有三种主流模式:(1)按学科类招生,这也是目前最普遍的大类招生模式,即要求学生只按院系大类填报志愿,如材料类、机械类、工商管理类,在经过一段时间基础学科内容学习后再分流至各个专业;(2)按实验班模式招生,即所有进入实验班的学生在大一、大二阶段学习基础学科课程,同时接触专业课程,在大三、大四阶段根据兴趣、专业要求及成绩分流至相关专业学习;(3)通识教育模式,即所有新生在大一不分专业,统一接受通识教育,尤其重视基础学科专业培养,在大二再分专业。可以看出,虽然这三种模式在细节处有一定差异,但相同点都是学生进入高校后,要接受一定时间的基础学科教育,而后再根据兴趣、成绩等因素进行专业分流。从人才培养特点来看,大类招生在降低志愿盲目性、尊重志愿意向、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新型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也就使得大类招生强基计划好像特别“合拍”,而实际上,已经被取消的自主招生从多年前就实行了大类招生

浙江大学2019年自主招生专业设置截图以浙江大学为例,虽然在招生专业类中简化为“理科实验班”,但在具体专业层面,可以细分为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物理学、应用心理学、生物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化学、地理信息科学、大气科学、地质学等十余个专业。回归到强基计划,如果高校出于某些原因,只能在少数几个基础学科开展强基招生,而这些专业又容易被外界误解为“天坑专业”,这必将导致大量顶尖生源“外流”,这必然是高校所不愿见到的。所以我们推测,一些高校很可能会通过一些变通手法,留住这些拔尖创新人才,比如在强基计划中实行大类招生,在本科阶段进行基础学科专业培养,到硕士、博士阶段根据学生志愿、成绩和国家战略需求进行专业设置和分流。这样一来,看上去强基计划招生被限定在有限的几个基础学科专业范围内,可实际上,可供学生选择的专业方向还是很多的。

机会也比所想象的多

相信很多同学原本对于强基计划还抱有很多期望,但在看到《意见》和一些关于强基计划的解读之后却产生了退缩的想法。招生专业不确定、招生人数尚不明确、招生标准趋向严格,这些不确定因素确实让很多人心里没底,不过对于这些问题,升学君并不持悲观态度,因为强基计划“上车”的机会,远比你想象的多。招生专业问题前文已经详细解释,此处不再啰嗦,至于名额问题,大家也不用过分担心。1漏斗效应增大入围机会强基计划选拔比原自主招生更严格,但实际入围机会却扩大了很多,一方面由于强基计划突破了原自主招生“5%的名额上限”,另一方面,来源于流程规则下的漏斗效应。根据教育部规定:

对于以高考成绩入围高校考核的,有关高校在各省(区、市)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合并录取批次省份应单独划定相应分数线,下同)上,按照在生源所在省份强基计划招生名额的一定倍数,以考生高考成绩从高到低确定参加高校考核名单。

这意味着,会有N倍于招生计划数的考生,有机会参加高校的校考。举个简单的例子:某校在某省计划裸分招收300人,理论上你需要考进全省前300名,才有机会被录取;如果强基计划名额为300人,“一定倍数”为3倍,那么理论上将有“300*3”也就是900个考生进入到下一轮角逐。是否就意味着,前900名才有机会?同样并不是!这理论上的900人中,如果有1个人没有报考该校的强基计划,那么第901名就有机会入围,以此类推,最终实际入围的学生排名可能远低于900,有可能是高考排名第1000名、1200名甚至更靠后。2竞赛背景更具竞争优势 大家都知道,高考成绩成为强基计划重要的报考条件,那么是否意味着,学科竞赛作为报考条件将不存在呢?我们认为并非如此,因为在《意见》中,非常明确的给顶尖竞赛生留下了“后门”:对于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有关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破格录取的办法、标准,并提前向社会公布。何为“学科突出才能”?很明显,主要就是指数、理、化、生、信五大学科竞赛。这里,除了高考成绩以外,教育部为竞赛生留下一道特殊的口子,而且这个报考条件不受“85%高考成绩”这一条款约束,可以“破格入围”、“破格录取”。学科竞赛作为“破格”条件,门槛势必会提高,不难推测,门槛很可能会是国奖银牌甚至金牌。那么对于非顶尖竞赛生来说:原本的优势不复存在,在竞赛方面投入过大量时间和精力,导致高考成绩受到影响,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其实并不是这样的。首先,由于学科竞赛与生俱来的门槛,使得真正的竞赛党本身就具有比普通高考生更强的学习力和时间规划能力,所以他们的课内成绩虽然会受到影响,但这种影响绝不是“无可弥补”的。其次,我们此前也多次在文章中提到,在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中,高考分数的区分度是明显不足的,高校想要选拔出真正的“拔尖人才”,只能寄希望于校考。这意味着,高考分数以外,高校有了极大的自主权,顶尖高校完全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校考环节通过大量的竞赛知识和超纲知识来增加选才区分度;这也意味着,顶尖名校考察形式越来越灵活多元,课外知识的广度和创新性思维,远比只会考高分重要。

理性对待最重要

在我们看来,目前很多人对于强基计划的看法过于悲观,实际上是大可不必的,因为国家和顶尖高校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需求是不曾改变的,推出强基计划的目的是为了选拔和培养能推动社会进步、民族复兴的杰出人才和占领世界学术前沿的创新人才。强基计划的出台对于高校进一步深化本科人才选拔机制、全面推进本科教育改革、高质量地实现顶尖人才产出,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我们不必悲观看待强基计划,却也不能矫枉过正。强基计划肩负了贯通招生与培养全过程,打通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在学科教学、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壁垒,连通中学新课改、新高考改革和“双一流”建设的桥梁等重要作用,所以其对于拔尖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必然是严格而审慎的。对于考生来说,理性看待强基计划,全面、科学的做好自身学业、生涯规划,努力提高成绩,提前做好相关学科内容学习规划,才能保障在政策快速变革中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高考志愿帮中国大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