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高考资讯/强基计划/2021强基计划怎么报?强基计划“不建议报考指南”:建议这3类学生趁早放弃!

[强基计划]2021强基计划怎么报?强基计划“不建议报考指南”:建议这3类学生趁早放弃!

强基计划 2021-03-12 10:08 高考志愿帮整理

导读:对于还没有了解、熟悉强基计划政策的家长和考生来说,如果你是以下这三类情况,那么就要慎重考虑是否报考强基计划了。

眼看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发布在即,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密切关注,但强基综评君发现,在前途问鹿App的强基计划交流群中,有很多家长朋友并没有对强基计划进行深入了解,只认为这是一条“低分上名校的捷径”,就想让自己家的孩子报考。

可对于很多人来说,现实并不想他们想象的那么“美好”,强基计划并不是低分上名校的捷径,而是国家集中优势资源选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计划,所以无论是考核录取还是培养模式都比较特殊。这也就使得强基计划实质上并不适合所有人,尤其是有几类学生,如果没有对强基计划有清晰的了解,盲目报考,搞不好反而会打乱自己原本的备考节奏和学业规划。

今天,前途问鹿App团队就为大家细数一下究竟哪些考生适合强基计划,又有哪些学生并不适合报考强基计划,希望这个“不建议报考指南”可以成为更多学生和家长判断是否应该报考的依据。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全国共有超过130万人次报名强基计划,总招生名额约6000人左右,平均入围比例约为1:4,也就是说入围名额约为2.4万人。据此推算,2020年强基入围比例大概在1.84%左右,综合录取率约为0.46%。

由于“限报1所”的政策限制,究竟应该报考哪所大学,成了困扰强基考生和家长们最大的问题之一。眼下,2021年各校强基招生简章在3月底将陆续公布,如何能在36所高校中快速筛选目标校,提高录取成功率呢?

哪种考生能“走强基”?

通过招生简章,不难发现这些高校在招收对象上无非两类:一是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二是在学科竞赛中取得特别优秀成绩的学生,因此根据强基计划入围标准及所需能力,结合2020年强基招生情况,我们以高考成绩和竞赛水平这两个维度作为标准,将考生划分为11个类别。

需要注意的是,因为目前能最直接、客观反映考生学科水平的就是学科竞赛奖项,所以下表以竞赛奖项代表相应学科水平。

A、B类考生,高考成绩匹配,拥有破格入围资格,根据2020年经验,破格考生高考分数超本地一本线(特招线)即可入围,且综合分数达到第1类考生录取最低分即可被录取,所以此类考生报考任何档次的高校机会都很大。可以预见的是,今年这类考生绝大部分仍会报考清华、北大。

C类考生,高考成绩高度匹配,学科水平或竞赛奖项虽然并不顶尖,不过从2020年江苏强基录取分析也能看出,一定的学科竞赛背景(或省级奖项对应的学科能力),已具有很强竞争力,尤其是数理化竞赛生,报考清华、北大和华五的机会都非常大。可以推测,清华、北大和华五的名额会被大量C类竞赛生抢占。

D类考生,和C类考生类似,高考成绩基本匹配,具备一定的学科水平或竞赛能力。此类考生只是在高考成绩上略差了一些,不过在大部分高校的校测中,也具有不弱的竞争力,只要再提升高考成绩,冲击顶尖名校的机会仍然很大。

E和F类考生,此类考生虽然高考成绩匹配度较高,但学科能力不强(对应部分弱省省奖获得者),对于竞赛知识、超纲内容和大学先修内容掌握有限,应对部分高校的强基校考稍显吃力,特别是G类考生,高考成绩和校测能力都不突出的情况下,就需要特别注意。这两类考生报考清北、华五等高校,有一定风险,想要机会更大,可以选择北航、南开或其它档次接近的高校。

G类考生,虽然高考成绩突出,多数情况下能顺利入围,不过因为缺乏竞赛背景和相关学科的专项学习,所以校考阶段基本属于”炮灰“,根据2020年情况来看,有不少这类同学在清北校考笔试中只拿到2-5分(满分9分)。

H类考生和G类考生十分类似,入围校考问题不大,但在校考阶段同样不具优势,有很大概率会被淘汰。因此对于G、H两类考生来说,最需要做的就是保证高考成绩的前提下,针对目标校进行强基校考,进行专项学习,补足短板。

另外,高考成绩目前仍是入围的主要方式和强基选拔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高考成绩与高校不匹配的I、J、K类学生,并不适合报考强基计划。因为强基计划是以85%高考成绩与15%校考成绩(2020年南开大学为90%高考成绩、10%校考成绩)折算为综合成绩后,择优录取。所以,如果高考成绩不达到要求,无论竞赛能力有多强,也很难被最终录取。

哪些考生不适合“走强基”?

高考成绩不匹配者

强基计划与原自主招生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就在于要以学生的高考成绩作为入围标准和综合成绩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首批展开强基计划招生的高校全部为“双一流高校”,这就要求考生的高考成绩要与这些高校的层次想匹配。

因为自招最高优惠为“降一本线录取”,所以实质上要求考生高考分数只需要超“一本线”即可,在多数省份也就是500分上下;强基计划中,高考分数作为重要入围条件,其标准应在600分左右,这就比原自主招生门槛提高了很多。

如果考生本身高考成绩与36所双一流A类高校差距较大,那么花了很多心思去研究志愿、备考,最后却没能入围,成了“炮灰”,不仅是浪费时间,而且对考生心态也有较大影响。

括号中数字为2019年高考分数/对应位次,供2021届考生参考

以山东省理科为例:总的来看,600分以上考生可以根据自身分数及对应位次,考虑报考不同层次高校的强基计划;580-600分左右的考生则要慎重考虑是否有必要为此付出一定时间成本;580分以下的考生建议还是以高考为重。

对专业有执念者

由于强基计划招生聚焦国家人才紧缺的专业,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有些考生其实对这些基础学科专业并不“待见”。

同时,教育部和高校招办也都曾表示: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入校后原则上不得转到相关学科之外的专业就读,也就是说“想借着强基计划做踏板,被录取后再想办法转入金融、经济、管理学等热门专业”的路子行不通了。

再加上强基计划特殊的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相信未来通过强基计划被录取的学生很大概率要选择硕士、博士阶段深造,虽然专业本身并无高低冷热之分,但如果是在自己不喜欢、不感兴趣的专业领域学习、研究很多年,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很痛苦的。

所以那些对专业有比较强执念,同时志愿专业又不在强基计划范围内的考生,就要谨慎考虑是否报考了。

高考“考霸”校考小白

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在高考高分段群体中,存在着这样一群“考霸”:他们对于高考有着独特的心得,无论是考试内容、题目风格还是应试技巧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可他们也同样拥有很大的劣势:因为这类学生把所有精力和时间都用来学习和研究高考内容和题目,所以对于超纲内容和非高考题型的解答能力非常有限。

强基计划综合成绩中,考生高考成绩占比85%、校考成绩占比15%,强基综评君也在之前的文章中多次解释:虽然校考在总成绩中只占比15%,但真正决定“生死”的,恰恰是这15%。

所以说,这类同学其实和前面提到的高考成绩不匹配的同学情况很类似:高考成绩和校考成绩同样是综合成绩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注重其中一方面的考生,很难取得最终的胜利。

除了以上3类考生之外,其它同学在报考强基计划的过程中,一定要在以下3个方面小心谨慎。

报名要谨慎

根据目前十余所高校招办负责人透露的信息来看,今年将有一批高校在强基计划中实行较为严苛的限报政策,可能会有很多高校强基计划仅限报1所,这就要求考生们在报名前一定要根据自己模考成绩、专业志向、高校层级严谨、客观的评估和规划。

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那么强基综评君还是建议同学们尽量选择限报条件比较宽松的高校报名,以增加入围和通过的几率。

填志愿要谨慎

此前,强基综评君也专门为大家分析过报考强基计划过程中,考生是有2次“反悔”机会的:

1、报考强基计划的考生在成功入围后,如果反悔,只需放弃校考即可;

2、通过校考后,如果反悔,只要不填强基计划批次志愿即可。

这里要注意,放弃填报强基计划志愿是考生最后一个主动反悔的机会,因为一旦填报了相应批次志愿,被高校提档后,考生就不会再参加后续其它批次的录取了。所以考生在确认志愿时,一定要谨慎再谨慎。

学习竞赛要理性

学习竞赛或接受竞赛训练,是顺利通过强基校考的重要手段之一,不过也不能过分鼓吹和神话竞赛学习。

首先,强基综评君要强调的是“学习竞赛”“接受竞赛训练”和“系统学习竞赛”是有本质区别的,系统学习竞赛不仅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学科天赋,而且还有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才有机会取得一定的成绩。如果是为了参加强基计划校考,其实是不需要长时间、系统学习竞赛课程的,而只需要有针对性的去学习和训练相关内容即可。

其次,有一部分考生十分关注“破格入围”,不过对于这个问题,强基综评君的建议是:大家一定要在战略上无视“破格”。

因为无论是教育部还是高校招办,都曾多次强调:“破格入围”只是针对极少数人,绝大多数人入围途径依然要依靠高考分数。

综合以上两点来看,在规划是否要学习竞赛或系统学习学科竞赛时,一定要理性,如果是为了应对强基计划校考,完全可以进行一些浅层次的学科竞赛内容学习和训练,关键是要在高考知识和学科竞赛之间找到最合适的平衡点。

高考志愿帮中国大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