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高考资讯/新高考选科/高考改革三大变化趋势

[新高考选科]高考改革三大变化趋势

  本轮改革将通过系统、综合的改革治理,让高考制度实现从“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到“发展机会人人均等”的跨越。

  高考制度改革方案即将揭晓。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已明确“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等改革思路。

  分析人士指出,这意味着本轮改革将通过系统、综合的改革治理,让高考制度实现从“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到“发展机会人人均等”的跨越。未来高考将出现哪些变化?

  从“一锤定音”到“多元评价”

  一直以来,高考统考成绩是高校录取的唯一依据,省级招办按考生成绩和志愿从高到低排序、投档,考生命运完全取决于总分。

  “如果一个670分的学生和一个660分的学生竞争我们学校的数学专业,即使后者数学是满分也没有机会,前者可以凭借语文或英语的优势进入数学专业”,北方一所重点大学招办主任说,“‘招分’带来学生和专业的错配率,在我们学校达到10%以上,只能在后来得到一定程度的修正。”

  上海社科院院长王战介绍,调查显示,大学新生对专业的满意度(非常满意和基本满意)本科为32%、高职为35%;而对专业“很不满意”者则占到30%和27%。在王战看来,现行录取机制是造成低满意度的重要原因。

  新一轮高考改革打破唯分数论,实施综合评价的导向,让人们看到从“招分”到“招生”的转变趋势。

  王战认为,从单一到多元的综合评价录取机制应该指向“三位一体”:一是让统一高考成绩从唯一标准变为标准之一;二是让高中学习过程与高考挂钩,在录取标准中导入高中阶段学业水平成绩;三是通过学生道德素质、志愿服务、课外活动等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实现高考录取刚性标准与多元评价的结合。

  近年来,浙江等地教育部门和高校,适应科学选拔人才的社会需求,率先突破唯分数论,为新一轮高考改革奠定实践基础。

  2011年,浙江省探索改变高考成绩“一锤定音”,选择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试点推行“三位一体”自主选拔模式:统考成绩仅占录取依据50%,高校面试成绩占30%,高中学业水平成绩占20%。

  适应“三位一体”需求,浙江省教育部门把原先的高中会考升格为比较规范的“学考”——学业水平考试。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党委书记孙恒介绍,“学考”由省级组织,采用与高考同等的标准化考点,一年两考,每次全科开考,考生每科可参加2次考试,取最好成绩。今年1月,浙江省组织的完整“学考”,11门科目参加人次63万多人,最高一科有14万多人参加。

  孙恒说,根据可信、可用的“学考”成绩,再加上考生高中综合素质评价、高中平时成绩、兴趣特长、个人陈述等书面材料,试点高校可以结合自己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对报名考生进行选择,按不超过计划数1:5的名额进行面试。

  浙江工业大学招办主任金晓明说,通过面试被预录取的学生,只要后来统考成绩达到一本线便可被录取。最终学生的成绩由统考成绩、“学考”成绩、面试成绩三部分组成。

  在金晓明看来,与传统模式相比,“三位一体”选拔的学生与专业实现了较高的匹配度,这些学生虽然统考成绩不一定最顶尖,但在学习研究、社团活动、创新创造等多个方面显示出比统一招生更强的活力。比如工商管理专业2011级一名学生入学时统考成绩低于传统招生录取线20分,列倒数第一,但入校后表现优异,大二时专业绩点已居第一。

  3年来,浙江“三位一体”招生模式已从2所高校扩大到34所高校,招生数量控制在学校招生总量的3%以内。通过这种模式被录取的学生数量从2011年的260人,增加到去年的2062人,今年计划招生3470人,已吸引2万学生报名。

  从“万人陪考”到“分类招考”

  “一张卷子考所有学生”是高考独木桥的重要标志。

  虽然目前已有半数省份自主命题,但在一省区域内,无论报考高水平大学、一般高校还是专科,用的都是同一套卷子。一些老师认为,这样一个“大锅饭”,北大、清华要“吃”,高职学校也要“吃”,结果众口难调,导致很多最终走进高职大门的学生不得不花大量时间,为上了本科的学生“陪考”。

  新一轮高考改革“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的思路,可望扭转“万人陪考”的局面。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一些高职院校负责人表示,长期以来,因为“一张卷子考所有学生”,报考高职院校的考生不得不面对文化水平的选拔性高考,而高职院校需要关注的能力也体现不出来,推行两类高考,实际上是为有职业教育意愿的学生减负、松绑。

  本刊记者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采访发现,随着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试点的推进,目前高职院校部分招生数量已不再依托高考。北京市教委主任线联平说:“北京高职院校每年招生约3万人,大约25%已实现考前分流,比例还会逐步增加。”

  而在产业工人需求旺盛、职业教育基础良好的广东,已经探索建立了“两种模式”的招考:选拔学术型人才的现行高考和选拔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高考。

  本刊记者获悉,广东省从2008年开始加大高校招生考前分流,目前“立交桥”模式已初具雏形:一是在部分高职院校部分专业进行自主招生考试,主要进行技能测试,中职、普通高中学生都可报考,被录取学生不再参加统一高考;二是建立高职院校面向中职学生的单独考试,即“3+专业技能证书”考试;三是部分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合作开展“三二分段”培养,前三年在中职学校、后两年到高职院校,以及五年一贯制的高职班。

  江门市棠夏中学学生邹致熙,2013年参加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自主招生,被录取后放弃高考。邹致熙说:“我平时成绩400多分,考本科没有希望。我相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让每个人找到自己喜欢的专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这就是公平。”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些孩子的成功。这些学生提前被高职院校录取,不再参加高考,为自身更加合理的专业发展、人生定位做出了选择。新一轮高考改革将推进高职院校分类招考、注册入学,方向正确。”广东省教育考试院院长杨开乔说。

  分类招考的公平,还表现在为拔尖学生提供更加科学的考试方式。复旦大学招办主任丁光宏等人表示,自主选拔录取的试点已在一些省份、一些高校取得积极成果,高校自主测试为“分数不是最高、综合能力却很高”的学生进入理想的学校和专业打开了通道。

  缩小区域入学机会差距

  本刊记者采访时发现,兼顾公平与效率,缩小区域入学机会差距是一些“生源大省、高教小省”教育部门的迫切愿望。

  四川省教育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该省2013年高考学生数量超过50万,每百名考生考上本科的几率是30.2%,比全国平均水平大约低10%,这一差距已保持多年。广东省、河南省每年高考报名人数分别超过70万、60万,但两省一本录取率均只有7%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远低于个别省市20%左右的水平。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入学机会的不公平,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有关人士透露,本着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招生计划有望向生源大省倾斜,并将提高贫困地区学生升入重点大学的机会。

  “新一轮高考改革,我最担心的是拉大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入学机会的不公平”,甘肃省会宁县教育局局长张启业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教育部表示将通过扩大增量、调整存量等方式完成这一目标,让人振奋。


高考志愿帮中国大学排行榜